许志斌 研究员 宁夏农科院
2012-7-16
目前宁夏灌区玉米已进入关键的病虫害综合防治时期了,应及早做好防治工作。
根据玉米病虫害发生的规律及宁夏的气候特点,生产上主要的病虫害有:
玉米粘虫
玉米螟
玉米黑粉病
玉米大、小斑病
玉米“疯顶病”
玉米红蜘蛛
一、玉米粘虫
1、形态识别
粘虫与地老虎同属夜蛾科害虫,一生也分为4个阶段,成虫、卵、幼虫和蛹。为害玉米的主要 是幼虫。幼虫头红褐色,有暗色的波状纹和黑色的八字形;体形变化很大,常有黑褐、红褐及白色的纵线。
2、发生危害习性及规律
粘虫是玉米的主要虫害,一旦严重发生,一、二天内可把幼苗嚼吃精光。特别是麦田套种的玉米,由于小麦生育后期植株枯黄,已无绿色部分可吃,经常迁移到玉米幼苗上危害。
黏虫的幼虫裸露在植物表面取食为害。幼虫多在早晚活动,即早晨日出到10点以前和傍晚前后。一、二龄幼虫多隐藏在作物心叶或叶鞘中昼夜取食,但食量很小,啃食叶肉残留表皮,造成半透明的小条斑。5~6龄幼虫为暴食阶段,蚕食叶片,啃食穗轴。
3. 发生条件
粘虫的发生与温度、湿度有密切的关系。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为19~25℃,超过30℃高温即不利于产卵。粘虫喜欢潮湿的空气,阴晴交错、多雨高湿的气候有利于产卵,也利于卵的孵化和幼虫的发育。空气相对湿度低于50%时,产卵显著减少。
小麦套种玉米,因田间覆盖度大,且有利于取食小麦后转移到玉米上,故有利于黏虫的生长发育。
4、为害症状
5、防治方法
防治粘虫的关键时期:
灌区小麦套种玉米第一次应在6月中旬结合防治蚜虫进行喷药。第二次在7月中旬小麦收割后及时喷药。
(1)可选用45%毒死蜱乳油15~20ml喷雾,亩喷药液30公斤,喷药时间以上午9点以前、下午5点以后最佳。
(2)可用2.5%敌杀死、2.5%功夫乳油或4.5%高效氯氰菊酯20-30毫升兑水30公斤均匀喷雾;灭幼脲3号1500倍液进行叶面喷雾。
(3)、撒施毒土:亩用40%辛硫磷乳油75-100克适量加水,拌砂土40-50公斤扬撒于玉米心叶内,即可保护天敌,又可兼防玉米螟。
二、玉米螟
玉米螟又称玉米钻心虫,是世界性玉米大害虫。
1. 症状识别
玉米螟幼虫是钻蛀性害虫,造成的典型症状是心叶被蛀穿后,展开的玉米叶出现整齐的一排排小孔。
雄穗抽出后,玉米螟幼虫就钻入雄花为害,往往造成雄花基部折断。雌穗出现以后,幼虫即转移雌穗取食花丝和嫩苞叶,蛀入穗轴或食害幼嫩的籽粒。
另有部分幼虫由茎秆和叶鞘间蛀入茎部,取食髓部,使茎秆易被大风吹折。受害植株籽粒不饱满,青枯早衰,有些穗甚至无籽粒,造成严重减产。
玉米螟的一生也分为4个阶段,即成虫(蛾子)、卵、幼虫、蛹。玉米螟成虫比地老虎小些。幼虫云白色,背面带粉红色、青灰色或灰褐色,头褐色,有黑点。
2. 生活习性
玉米螟因各地气候条件不同,一年可发生1~6代。以幼虫在玉米秆和玉米芯中越冬,部分幼虫在杂草茎秆中越冬。由于各种越冬场所的温度和湿度差别较大,影响了越冬幼虫的化蛹羽化,致使发生期极不整齐。
幼虫4龄前多在玉米心叶、雄穗苞、雌穗顶端花丝基部及叶腋等处活动,4龄后钻蛀为害。在玉米大喇叭口期幼虫集中在心叶里为害,在卷着的嫩叶内蛀食,叶片抽出展开后,形成横排的小洞,严重时,心叶咬得破烂不堪,不能正常抽出,抽雄推迟,影响生长。
其他生育阶段,幼虫则分散在雄穗柄、茎秆、雌穗柄、穗轴蛀孔为害,轻者影响养分运输,重者使茎秆折断,果穗柄蛀空折断等。一般年份,春玉米受害减产10%左右。
3. 影响虫害发生的因素
(1)虫口基数 上一代虫口基数的多少,是影响玉米螟为害轻重的重要因素。虫口基数大,在环境条件适宜的情况下,往往造成严重的为害。
(2)温湿度 玉米螟适于高温高湿条件下生长发育。各个虫态生长发育的适温为16~30℃,相对湿度60%以上。玉米螟主要发生在6~9月。因此,玉米螟发生数量的变化,决定于湿度和雨水。
(3)玉米品种 玉米品种不同,被害差异很大。玉米组织中存在一种抗螟物质——丁布,成虫将卵产于丁布含量高的玉米品种上,其孵化的幼虫死亡率很高。
(4)天敌 玉米螟的天敌种类很多,但对玉米螟抑制作用较大的是赤眼蜂。赤眼蜂寄生于玉米螟卵中,使卵不能正常孵化,或孵化的幼虫不能正常生长,对减轻螟虫为害,能起一定的作用。
4. 防治方法
(1)越冬期防治 玉米螟幼虫绝大多数在玉米秆和穗轴中越冬,翌春在其中化蛹。4月底以前应把玉米秆、穗轴作为燃料烧完,或作饲料加工粉碎完毕,并应清除苍耳等越冬寄主,这是消灭玉米螟的基础措施。
(2)心叶期防治 在6月中旬可用颗粒剂和药液灌注。可用3%呋喃丹颗粒剂每亩2千克对5倍细沙,制成毒沙,撒在玉米心叶上。药液灌注法可用2.5%功夫乳油配制,每亩用药量10~15毫升,稀释成4000倍液,每株玉米灌10~15毫升,防治效果较好。
(3)穗期防治 用2.5%溴氰菊酯乳油8000倍液防治。
三、玉米瘤黑粉病
1、特征:
主要在茎秆、果穗、雄花序、叶片及子粒上产生大小不等的肿瘤。肿瘤表面最初包有一层带光泽的灰膜,不久便破裂,散出大量黑褐色粉末。果穗被侵染时,多局部受害,但也有整个果穗变成“黑瘤”的。叶片被害时,仅形成米粒或豆粒大小的瘤状物 。
2、发病的环境条件
雨水多和湿度过大有利于发病;低温、干旱、少雨的地方,土壤中的冬孢子存活率高、存活时间长,发病重。
玉米在全生育期都可以感染黑粉病,尤其以抽雄期前后,天气干旱,植物抗病力强,易感黑粉病;前期干旱,后期多雨,或旱湿交替出现,延长染病期,易发病。过度密植或灌溉的间隔时间长,造成水分时缺时足,以及偏施过量氮肥,都会削弱植株抗病力而使病害发生较重。
3、为害症状
4、防治方法
防治此病采用控制减少菌源、选用抗病良种为主,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防治措施。
减少菌源 彻底清除田间的病残株,带出田外深埋,以减少菌源,防止再侵染。
轮作、倒茬,重病地段实行三年以上轮作,可与大豆等其他作物倒茬种植。
药剂防治
可用15%粉锈宁拌种,用药量为种子量的0.4%;
在玉米快抽穗时,用1%的波尔多液喷雾,有一定保护作用;
在玉米抽穗前10天左右用50%福美双可湿性粉剂500~800倍喷雾,可以减轻黑粉病的再侵染。
四、玉米“疯顶病”
1、症状识别
典型症状发生在抽雄后,有多种类型:
(1)雄穗畸形:全部雄穗异常增生,畸形生长。小花转为变态小叶,小叶柄较长、簇生,使雄穗成刺头状即“疯顶”。
(2)雄穗部分畸形:雄穗上部正常,下部大量增生呈团状绣球,不能产生正常雄花。
(3)雄穗变异:果穗受侵染后发育不良,不抽花丝,苞叶尖变态为小叶成45度簇生;严重发病的雌穗内部全部为苞叶;部分雌穗分化为多个小果穗,但均不能结实;穗轴呈多节症状,不结实或结实极少且籽粒瘪小。
(4)叶片畸形:成株期上部叶片和新叶共同扭曲成不规则团状,或牛尾巴状,部分成环装,植株不抽雄,也不能形成雄穗。
(5)植株轻度或严重矮化:上部叶片簇生,叶鞘呈柄状,叶片发窄。
(6)部分植株超高生长:有的病株疯长,植株高度超过正常高度1/5,头重脚轻,易折断。
(7)部分患病植株中部或雌穗发育成多个分支并有雄穗露出顶部苞叶。
(8)部分感病植株同时伴有瘤黑粉病的发生,簇状雄穗、雌穗和茎秆上有瘤黑粉。
2、为害症状
3、发病规律
带病种子是远距离传播的主要载体。病菌常以游动孢子囊萌发形成的芽管或以菌丝从气孔侵入玉米叶片,在叶肉细胞间扩展,经过叶鞘进入茎秆,在茎端寄生,再发展到嫩叶上。
玉米苗期是主要感病期,而病菌是依卵孢子在俺水条件下萌发产生游动的孢子侵人寄主,多雨年份及低洼积水田块较易发病。
玉米种植密度过大,通风透光不良,株间湿度高发病重;重茬连作,造成病菌积累发病重。
4、防治方法
主要是种植技术及种植抗病品种辅之以药剂防治。
( 1) 适期播种,播种后严格控制土壤湿度,5叶期前避免大水漫灌,及时排除降雨造成的田间积水。
⑵及时拔除田间病株,集中烧毁或高温堆肥。
⑶收获后彻底清除并销毁田间病残体,深翻土壤,控制病菌在田间扩散。
(4)轮作倒茬,与非禾本科作物轮作,如豆类、棉花等。
药剂防治 鉴于农药本身防治效果不高及洒药困难等情况,目前 国内一般不用药剂防治,但可以用来保护价值高的自交系。
可在心叶末期到抽雄期或发病初期喷洒50%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50%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600倍液、75%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等防治。隔十天防一次,连续防治2~3次。
用35%瑞毒霉拌种剂,按种子重量的0.3%拌种,或用25%瑞毒霉可湿性粉剂按种子重量的0.4%拌种都有较好的防病作用;
在田间于发病初期,用25%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液喷雾防治也可获得较好防效。
五、玉米大斑病
1、特征
叶片染病先出现水渍状青灰色斑点,然后沿叶脉向两端扩展,形成边缘暗褐色、中央淡褐色或青灰色的大斑,病斑长棱形,后期病斑常纵裂。严重时病斑融合,叶片变黄枯死。潮湿时病斑上有大量灰黑色霉层。下部叶片先发病。
2、为害症状
3、发病条件
温度20~25℃、相对湿度90%以上利于病害发展。气温高于25℃或低于15℃,相对湿度小于60%,持续几天,病害的发展就受到抑制。在春玉米区,从拔节到出穗期间,气温适宜,又遇连续阴雨天,病害发展迅速,易大流行。玉米孕穗、出穗期间氮肥不足发病较重。低洼地、密度过大、连作地易发病。
六、玉米小斑病
1、 症状
玉米整个生育期间均可发生,但以雄穗抽出后发病最重。小斑病主要危害叶片,偶尔也危害叶鞘。病斑初为水浸状小斑点,后逐渐形成边缘红褐色,中央黄褐色的椭圆形病斑。叶片病斑形状,因品种抗性不同,有三种类型:
(1)不规则椭圆形病斑,或受叶脉限制表现为近长方形,有较明显的紫褐色或深褐色边缘。这是最常见的一种感病病斑型。
(2)椭圆形或纺锤形病斑,扩展不受叶脉限制,病斑较大,灰褐色或黄褐色,无明显、深色边缘,病斑上有时出现轮纹。也属感病病斑型。
(3)黄褐色坏死小斑点,基本不扩大,周围有明显的黄绿色晕圈,此为抗性病斑但病斑最长在2厘米左右(小于大斑病)。
2、为害症状
成螨体形椭圆,体红色或锈红色,有足4对。
卵圆球形,表面光滑,初产的卵无色透明,以后逐渐变为橙红色,孵化前出现红色眼点。
幼虫初孵时圆形,体色透明或淡黄,取食后体色变绿,有足3对。
幼虫蜕皮后变为若虫,体形椭圆,体色由橙红变红,背面两侧斑点明显。
3、发病条件
(1)气候条件 在具备了一定的菌源和感病品种基础上,病害发生程度决定于温、湿度。对小斑病,宁夏地区7~8月份,尤其是8月份若温度较常年偏低、多雨高湿、光照不足,发病严重。
(2)耕作栽培制度 玉米连作病重,靠近村庄病重,秸秆还田(未经处理)病重,主要是初侵染来源多,病原基数大。
套种玉米比单种玉米发病重。其原因主要是套种玉米中后期植株长势较单种玉米差,抗病力低,7~8月份正处于雨季,往往发病重。
4、防治方法
药剂防治 大面积应用有困难,但对制种田、发病中心还是可以施用的。发病初期,用50%多菌灵500倍、50%的退菌特800~1000倍液,或65%的可湿性代森锌400~500倍液,或50%的敌菌灵500倍液喷雾,有一定效果。
七、玉米红蜘蛛
1. 症状识别
红蜘蛛一般在抽穗之后开始为害玉米。红蜘蛛刺吸作物叶片组织养分,致使被害叶片先呈现密集细小的黄白色斑点,以后逐渐退绿变黄,最后干枯死亡。被害玉米籽粒秕瘦,造成减产。
红蜘蛛的一生分成螨、卵、幼虫、若虫4个阶段。
2、为害症状
2. 生活习性
玉米红蜘蛛成虫在根际土缝内潜伏越冬。早春气温上升后红蜘蛛出土,集中于一些杂草上取食、繁殖,待春玉米出苗后,再通过风吹、爬行等途径,转移到附近的玉米苗上为害。
红蜘蛛在田间成点片状为害。
红蜘蛛生长与气温的关系不大,但与降水量关系密切。玉米红蜘蛛最适宜繁殖危害的温度为26~30℃,因而7—8月份是危害盛期,这时如干旱少雨,虫口数量会急剧上升,会迅速由点片扩散到全田。如雨量大或是水浇地,虫量上升慢,密度低,可起到抑制作用。
3. 防治方法
(1)消灭越冬成虫 早春和秋后灌水,可以消灭大量的越冬红蜘蛛。
(2)喷雾 重点为中下部叶片。可选用15%扫螨净3000倍液、20%扫利乳油2000倍液,也可用20%螨死净胶悬剂3000倍加20%螨克乳油2000倍的混合液,效果很好。
(3)可用40%乐果乳油或20%三氯杀螨醇乳油、50%马拉硫磷乳油1000一1500倍液喷雾。三氯杀螨醇杀卵效果较好,但对成虫效果较慢;乐果对成虫效果好,但杀卵作用小,残效期短,因而选用药品时要根据虫情来确定。
(4)利用天敌 玉米红蜘蛛的天敌有深点食螨瓢虫、食螨蓟马、草蛉等。
小结:
从以上各病虫发病规律可以看出,病虫害防治突出的重点是:
一要综合防治。
二要早防、统防。
三要对症喷药。